在三反五反的气氛下,彭真受贿肯定要被重罚,但要丢脑袋,饶漱石同志闻讯后,也是惊讶不已,谷书记那么宽厚的人,竟然动了杀心?彭真错误再大,也比不上叛徒吧,叛徒尚且能留一条命,彭真连命都保不住?这也太不可思议了!
饶漱石立刻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,他立刻打起了电话,一通电话后,饶漱石微微皱眉,谷书记让薄一波去询问彭真为什么受贿,薄一波回去汇报,谷书记就下决心杀人,薄一波到底是什么汇报的?彭真是怎么被送上了不归路?
想了想,饶漱石又抓起电话拨给胡鼎,别人不知道,胡鼎肯定知道发生了什么,过了一会,饶漱石放下了电话,眉头深锁,这个老搭档还真是内秀呀,要么不动手,一动手就要命!
薄一波和彭真是同乡,又是老战友,关系也不错,谷书记此举很可能是想放彭真一码,毕竟他是老革命,贡献那么大,总不能因为几块石头就彻底打倒吧。
彭真肯定也这么想的,所以和薄一波对答时说的应该也是心里话,他应该还有东山再起的想法,这倒不奇怪,八月末对私乘飞机的干部处理,虽然是撤职、免职,但该有的都保留了,轮到彭真,就算处理得重一些,也应该会有节制。
彭真很可能还觉得自己有些冤枉,军队同志拿到那么多东西,谷雨怎么处理的,只是换一个闲职,然后没收了黄金白银,其他东西都没管,还是给了他们。
他就收了下面几块石头,结果竟然被撤职双规,这也太不公平了,都是党内同志,凭什么厚此薄彼,而这段时间被处理的干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,持有同样的观点,不断以此为借口,抱怨的人不在少数……
但是薄一波听完了彭真那番话,对谷雨选择了实话实说,一点埋伏都不打,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,他为什么这么做?
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,彭真对薄一波是怎么说的,他理应不折不扣汇报,但薄一波不同,他这个中办主任权力非常大,远不是张福仁可比。
与谷雨同龄的薄一波在北方地下工作时,做过统战、兵运;四路军建军开始,做过好几年的政委,是四路军起家元老之一。
四路军拿下半个山西后,薄一波又是太原首任市委书记﹐搞后勤、搞财政、搞工业样样都会,然后又被安排到河南担任省委书记,抗战初期河南是北方几个大战役最主要的后勤基地,他一边组织后勤,一边搞土改、水利,整修黄河,同样功绩不错。
等到四十年代初好,薄一波调到中央先是担任组织部常务副部长,接着又调任中办主任,这样一个得到全面锻炼,党政军各种工作都十分熟悉的多面手得到了谷雨极大的信任,被赋予了远超历任中办主任的权力。
一开始的中办主任就是中央的大管家,安保工作主要是公安部的活,文秘工作大部分掌握在中办副主任陈伯达手中﹐所以中办主任最主要的工作是上通下达,他们需要与各大局、党委联系,就是所谓“通气”。
国际、国内发生了什么重大情况,对某一问题中央有些什么考虑,地方同志有些什么想法,都要由中办主任―一通话。
三四十年代的通信手段十分落后,接通一个电话要很长时间,而且声音也不清晰,有的太过遥远的地区,甚至还没有电话,只能打电报。
遇有“通气”任务,一般是每天提出一批省、市名单,让总机长途台去接,长途台根据线路情况,哪个省、市先接通就同哪个省、市先讲,几十个个省市打一遍,要用两三天时间。当然了,地方干部也常常打电话来,向中办主任摸中央的“气候”。
除此以外,中办主任还要把很多精力要放在中央日常生活的管理上,甚至连放电影都要管。比如在张福仁在任期间﹖每到周六,就会搞一些活动,有时候还会请文工团过来表演节目,有时候会有棋牌舞会,然后再放一场电影,到十点钟结束。
几乎每场活动,张福仁都会在场,每场必到,有些岁数比较大的领导干部的子女甚至觉得他像“阿庆嫂”,总是在忙忙叨叨地张罗,谁家的人来了,谁家没来,他都要清点一番,还要做好记录,都不知道他有什么好记录的。
看到这一切之后,谷雨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中办主任是大管家没错,但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中办主任去管,所以薄一波一上任,他就要求薄一波做四件事。
一是完善组织,成立中央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,局长由一名中办副主任担任,薄一波担任党委书记,不过薄一波不负责具体工作,放电影、安排住房这样的事情,由事务管理局局长就行了,中办主任做好领导就够了,不要管细节,他要管较为重要的事情。
二是负责中办秘书班子的建设,毕竟各种工作实在太繁忙了,书记处和秘书处实在不堪重负,必须有强有力的助手。
根据谷雨指示,饶漱石和薄一波挑选了上百名政策水平较高,思想敏锐,又能够长期在机关坐下来的地委以上优秀干部,作中央的参谋、助手,这些干部调到中央后,中央领导又过来挑选了一番,把他们选择为政治秘书。
除此以外,针对不同领导的不同需要,还有其他专业性质比较强的秘书,比如谷雨有外交秘书、通讯秘书、语言秘书等等,都要由组织局和中办负责筛选。
按照规定,中央委员及以上的领导身边的政治秘书需要定期调整、轮换,有些领导觉得不合适的,还要做临时调整,而饶漱石和薄一波负责挑选,领导干部可以从给出的名单中挑选,但不得自作主张。
换句话说,中央委员及以上的领导身边的重要秘书都是中央指定的,为了就是配合领导干部做好工作,说白了就是政治助手。
当然了,秘书是贴心人,有些秘书还是由相关领导干部自己指定,但党内文件说得很清楚,非中央指定的秘书,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妻子担任的生活秘书不得干预政治,若是被发现问题,相关责任由领导干部承担。
等到左信介那些日本人进入中央时,也是薄一波陪同左信介做得一些挑选,所有能够进出中南海的日本人,薄一波都必须做好相应的审查,甚至是了如指掌。
三是在谷雨的支持下,由薄一波主持搞了一个《中央办公厅文件》,批转一些材料供各地、各部门参考,总编是挂名中办副主任的胡鼎,各种材料都由谷办挑选,这也开启了中办对地方下文的先河。
而且很有意思的是,《中央办公厅文件》并不需要经过中央书记们的传阅同意,也不会过多的干扰各位中央书记,同时还可以争取时间。
中办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机构,无权向下面发政策性文件﹐所以《中央办公厅文件》并不属于政策性文件,只是用作地方参考,参考的意思就是可以照办,也可以不照办,根据情况定,问题是这是谷办……
薄一波并不知道,谷雨能够想出《中央办公厅文件》这样的招数,自然也是有前世记忆的,某位同志在四清期间就干过,所以他也有样学样,把这个对外吹风的口子掌握在手中,不允许任何人使用。
而第四件事就更加夸张,薄一波需要代表谷雨参加各种会议,各个部门的会议往往都会邀请他,搞得他不胜其烦,甚至于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。
所以谷雨决定,未来他会根据会议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时间表确定是否参加,一般他不参加会议,就会把薄一波派过去代理,以协调同条条、块块之间的关系。
比如一个部门送来请求中央批复的报告,报告中提出的意见成熟不成熟,如果需要提交中央会议讨论,还要作哪些进一步的准备;涉及几个部门或地区的问题,还要再听听有关部门和地区的意见。
另外有些同志的思想工作也要薄一波去处理,最典型的比如王明,他在江西的情况,需要薄一波管理,一些谷雨交代的问题也需要薄一波派人询问。
还有被处罚,降职安排到社科院担任研究员的张闻天,虽然降级,但谷雨对他还是很关心的,有什么事情,张闻天可以给谷雨写信,遇到问题了,薄一波也要帮着解决。
最奇葩的还有一些高级干部夫妻关系不和睦,有些老大姐资历很深,甚至可以和丈夫分庭抗礼,拍桌子对骂,一旦吵架,还有一些老大姐喜欢打抱不平,都有可能吵到谷雨那里。
如果是犯了错误,需要有人处理,薄一波自然是合适的人选;但有些裤腰带下面的事情,真假也不知道,甚至是女同志疑神疑鬼,碰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?
薄一波高大英俊,很讨老大姐们喜欢,他又很会说话,所以这类谈话安抚,充当心理医生的事情往往会交给薄一波,他也做得很好……
另外作为秘书长助理,薄一波在党内分工联系中央联络部、中央社会部、团中央、公安部负责警卫的副部长也要时不时和他沟通。
这么一番调整之后,薄一波各种事务极其繁忙,可以说一天忙到晚,经常要忙到次日凌晨两、三点才能休息。
一般地说,白天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办公厅内部事务。找中办干部谈话、交办事项,除紧急工作外,大多安排在晚上。
下面干部找他也习惯在晚上来,因为是晚上,就不必事先约定时间,他们往往在九、十点钟的时候就自动来了,有时来的人多了,要一批一批地谈,等候的人就在秘书值班室摆龙门阵。
都谈完了,他们走了,薄一波还要处理当日的文电直到深夜,再打电话问问其他几个副主任还有什么事没有,他们说没事了,薄一波才能放心地回房休息。
如此忙碌,也给薄一波的家庭带来了不少的麻烦,薄一波的妻子承担了不少的压力,不过其第二任妻子与他感情非常好,很好的承担了家庭的重任。
薄一波做地下工作时,为人营救,后来娶了恩人之女,生有一女,不过两人聚少离多,加之交流等等问题,到了1940年,他与原配离婚。
薄一波不久娶了一位与他长期接触的女同志,当时那位女同志已经25岁,整件事处理得相对得当,原配并无闹腾,不像后世某个毛头小子那样闹得沸沸扬扬,就算有人对此不满,也不好抓着不放,毕竟这是私生活。
谷雨在感情生活上比较严谨,心里多少有些看法,不过薄一波工作那么繁忙,其妻能够很好的照顾好家庭,这也让谷雨比较满意,这件事也就过去了……
薄一波如此忙碌也是有价值的,他虽然只是秘书长助理﹐但在党内的话语权陡增,加之他本身资历过硬,代表的又是谷雨,所以薄一波在一些会议上讲话时还是相当硬气的,该说就说,该骂就骂,从不含糊。
锻炼丰富的他能力极强,又言之有物,总能说到点子上,大家也都服气,有些个性宽厚的同志甚至把会议总结的角色交给薄一波,薄一波虽然极力推辞,但他的讲话往往就是定论,一来是能力确实强;二来是他特殊的身份……
时间一长,就有一些同志说一些怪话,不过薄一波与饶漱石不同,他为人处世较为圆滑,而且谷雨也帮着他说话,说他调到中办之后,他顿时轻松了无数,可以有时间思考了,这番话一出,其他同志就没办法再说话了!
时至今日,即便是饶漱石,对薄一波也是客客气气,不管是秘书处,还是在其他各种会议上,饶漱石都会很给薄一波面子,连过头的话都不会说。
即便有些事情对饶漱石的权威有些损害,饶漱石也不会当面与薄一波辩论,而是找各种各样的机会与他磋商,因为饶漱石很清楚,要论亲近,他怎么也比不上谷雨一手提拔的薄一波,而且薄一波还整天在谷雨身边,而他一周能见谷雨几次就不错了……
当然了,饶漱石也不是善茬,他的权力范围不允许薄一波插手,不过他和薄一波都清楚,他们的权力来源都来自于谷雨,所以磨合了一段时间之后,两人很有默契的划分了权力空间。
饶漱石的权力核心是党务,尤其是人事,这一块薄一波并不太触及,他的重点放在各种政务的协调处理上,而饶漱石也有意给薄一波树立权威,大小事务他拍板之后,饶漱石都不怎么改变,一来二去,两人关系处得还算不错。
所以在此时的共产党中央,谷雨更多的是决策,对军队·安全和谷办以外的党政日常事务基本放手不管,这些日常事务中的大事归饶漱石管,小事归薄一波管,但什么是大事,什么是小事,多少有些模糊,饶漱石和薄一波需要时不时碰面协调……
所以饶漱石很清楚,在彭真问题上,薄一波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常大的,他和彭真谈话,帮着说几句好话,或者说说话的方式改变一下,比如说怕干部离心这种话,不要说,或者改成却不过情,一而再,再而三的拒绝有些不好意思,完全就是两种概念。
怕干部离开这句话说出来,谷书记必然会立刻联想起彭真在拉帮结派,毕竟正常的同志关系,哪里需要收礼?
饶漱石知道谷书记对一些问题的看法,饶漱石仅仅收点礼,谷书记绝不至于对彭真起杀心,但是怕干部离心这句话一出,谷书记顿起恶感,甚至杀心骤起一点都不奇怪。
哪个一号都不会喜欢下面拉帮结派,这会影响政令畅通,杀彭真立威,既能反腐败,又能震慑全党,不要拉帮结派,确实说得过去。
即便因此影响了谷书记宽厚的形象,但打击腐败属于绝对的政治正确,即便党内干部心里发楚,也没办法反对。
那么现在问题来了,薄一波为什么不帮着彭真说话,反而近乎落井下石,稍一思索,饶漱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。
共产党夺取山西后奠定了统一天下的根基,所以山西出身的干部格外多,虽然现在这些干部大多级别不高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山西干部出人头地是必然的。
党内出身山西的高级干部并不是很多,薄一波和彭真是佼佼者,偏偏两人现在地位相当,薄一波虽然处在中央,更得谷雨信任,也相对更年轻,但彭真资历更老。
在功劳差距不是太大的情况下,资历老,年龄大的同志更容易早出头,所以在八大人事安排上,彭真是中央局委员·北京市委书记的有力竞争者,而薄一波则大概率会转为副秘书长、中办主任,如果形成这样的局面,彭真就将领先一头。
而这一领先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领先,毕竟两个人年龄相差不大,薄一波又如何可以接受?再说了,他在中办这几年干得相当不错,同样可以竞争中央局委员,他还是党控制的第一个大城市太原的首任市委书记,薄一波同样是中央局委员、北京市委书记的有力竞争者。
谷书记认为苏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两年周期太短,四到五年比较合适,同时他也认为党的领导层每一届至少要换血20%﹖让更多的同志得到锻炼,这也就意味着彭真和薄一波都有很大的机会冲击核心层。
考虑到党内平衡,彭真和薄一波根本不可能同时进入书记处,所以彭真出事,薄一波落井下石,彻底击垮彭真,一举奠定山西干部的领袖地位也就不奇怪了。
万一放虎归山,彭真被降职,过几年又翻身,不是没有可能,毕竟彭真会做人,朋友多,党内也是知道的,要不然柯庆施怎么会那么推荐他?
不过薄一波估计也没有想到他一番话会送了彭真的性命﹐但事已如此,薄一波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,毕竟他改变不了谷雨的意志。
对于这样的局面,饶漱石虽然有些不愿意谷雨开杀戒,但还是满意的,因为彭真完蛋,柯庆施也好不到哪里去,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行了,当然是好事。
不过想到刘少奇,饶漱石就有些皱眉,柯庆施受影响,刘少奇似乎就成了中央书记最有利的候选人,问题是刘少奇进入中央,他会做什么,行政工作?
现在的行政工作被分成了四大块,财经是廖德华的,工业是李强的,农业是邓绍齐的,民生这一块是陈镜湖的,科教是周恩来的,他能抢谁的?
那么只能是党务,宣传是周恩来的,他抢不走,政法工作?政法委书记是柯庆施,柯庆施进不了书记处,绝不可能容忍刘少奇抢政法工作。
而且谷书记也不太可能让他再做政法,毕竟当年他担任政法委书记,干了那么多事情,重新负责政法,很可能会给外界不好的想法。
刘少奇又不可能和郑植槐一样,安安心心的搞政协,他能够抢夺的只能是组织,而组织是饶漱石的命根子,他可以对薄一波让步拉拢,刘少奇算老几?怎么可能对他让步。
要想避免这个问题,只能按照郭子华所说,不让刘少奇进入书记处……这是有可能的,饶漱石有种感觉,谷书记对自己的老上级不太感冒,看起来是资深的中央局委员,但每一个地方干几年就换人,跟打游击一样!
更奇葩的是,让刘少奇担任八大筹备组副组长,却不给他组织局委员,列席会议算个鬼,这更有点像把他推到风口浪尖处,成为众矢之的,说白了,就是拿他在钓鱼!
问题是怎么把刘少奇拉下马?之前饶漱石不敢轻举妄动,不过现在机会太难得了,刘少奇也不是没有问题,他的私生活就被人诟病,去了西南换人,去了苏俄换人,回国还换人,一个比一个年轻……
但这个问题不至于拉他下马,谷书记就算不喜欢,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说什么,他的态度是一贯的,换老婆可以,但不要给我闹出事,屁股擦干净。
刘少奇虽然换老婆勤快,但毕竟没有搞出事情,那么能够找的茬在哪里?对彭真、高岗失察,这个效果一般,毕竟他在西南时间不长,后来他又去了苏俄,然后……
想到这里,饶漱石心中一动,中央物税委员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,但却相当重要,其负责的是各种物资储备,还有税收征管,而整个1946年,这一块的工作做得并不好,国家赤字很严重,而且物资供应也出现了很多问题。
虽说这里面有很多客观原因,但就没有主观原因,还有那个物税警察部队司令员胡文常,有很多人反应他生活奢侈,或许可以查一查?副手出问题,刘少奇又是什么责任呢?
无独有偶,此时此刻,税务总局副局长李准也在和财政部长毛泽民抱怨,他和刘少奇在税收征管上出现了很严重的分歧。
1946年中央财政这么大的赤字,税务总局压力很大,必须想办法开源,农业这一块谷雨一直不愿意收得很凶,担心影响基本盘,所以税务总局想开源只有民族资本家。
而此时也确实可以从民族资本家手里搞到一大笔钱,毕竟战争期间民族资本发展的很好,他们手里有钱,而三反运动又查处了一大堆问题,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?
不过刘少奇同志并不支持这样做,他认为香港特区刚刚成立,中央现在加大开放的力度,对华侨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态度也要相应宽容,三反运动惩罚一番也就差不多了,再继续下去,就要影响这些企业的生存,这不是中央的本意。
刘少奇的看法更符合谷雨的意图,不过李准也有理由,他认为各种税收制度执行的不好,地方存在保护主义,一些民族资本和华侨资本胆量太大,也必须收拾,劣者不除,那些本来老实的企业只会越学越坏。
除此以外,李准也对中央物税委员会的一些管理十分不满,抱怨他们一些账目混乱,很多物资在储备和运输时白白浪费了!
听完了李准的抱怨,毛泽民询问道,“左信介怎么说?”
“左先生也是认可的!”
李准的观点也得到了左信介的认同,左信介也认为中国已经没必要太宽待那些华侨资本,他们享受了太多的优待,把他们收拾一番,既可以让他们老实,又可以促进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,只有形成了竞争,才更利于发展。
而且在技术上,左信介也能帮上不少忙,作为一个发展了几十年的帝国主义国家,左信介可以找到一大堆日本会计人员,这帮人查账水平更高一些。
左信介这番话也不乏私心,随着一批日企搬到中国,虽然中国国资委绝对控股,但日企资本家拥有管理权,这些日企要想发展也需要有空间,空间哪里来,挤一挤华侨资本和民族资本……
李准当然也隐隐知道左信介的私心,不过培养一批日企作为鲍鱼,是中央的意志,他也希望日企发展起来,占据一定的空间,毕竟日企的大股东是国资委。
毛泽民听完,考虑了一会问道,“通过节约运动和加强税收征管,你估计能搞到多少钱?”
“二十个亿希望很大!”李准想了想说道,“实际上地方的合作企业也能收到不少钱,这一块有太多的企业偷税漏税!”
“合作企业才起步不久,规模以上企业不多,你就算收,又能收到多少钱,中央的意思一直是放水养鱼……”
“对农村如此,对合作企业如此,对民间经商也是如此﹐都这么放水养鱼,中央的赤字怎么办?五十亿赤字呀,已经超过GNP的5%,再这样下去,胜利币的稳定性就要出问题!”
说到这里,李准说得有些过头,“陶书记压根就不是搞财经的料,跟他说了很多次,他就是不听,固执得要命,真能把人急死!我现在巴不得他早日高升到书记处……”
毛泽民同志脸色一沉,“李准同志,你是党的高级干部,说话要注意分寸!”
李准不得不承认错误,毛泽民同志想了想说道,“这样吧,我们向廖书记做一个汇报,你把方案准备好!”
事实上,李准和刘少奇的争论,廖德华同志早就知道了﹐但他一直没有表态,政治经济从来都不分家,刘少奇的做法明显是逢迎谷书记的思路,为进入书记处增加筹码。
但刘少奇忘记了一点,中央物税收不到足够的税,已经影响到一五计划的大局,可问题是他一直拿不出像样的方案,这怎么行?